對於癌症引發的疼痛問題,全球醫界都很關注,根據日本臨床腫瘤學雜誌一篇針對國內癌症病患所做的調查,在滿分10分的疼痛分數中,超過6分就算中度以上的嚴重性疼痛,檢視落在這區間的病人,仍有10%至15%用藥沒有隨著疼痛分數而調整,至於沒有調整的原因,是醫生、病人還是家屬不肯,在統計中無法看出。
歐美國家對癌痛訂出目標,希望找出疼痛病因並給予適當藥物。台灣也跟上世界規範且行之有年,醫師有一套指引能夠遵循。癌症希望基金會理事長王正旭說明,各國對於疼痛管理的指引大同小異,透過逐步加強藥物,首先給予非類固醇類止痛藥物,更嚴重則變成鴉片類止痛藥。
正確止痛 共築醫病信賴感
不過,部分病人一得知醫師要開鴉片類止痛藥,心理會先反射「我是不是病得更重了?」因此抗拒吃藥,想像自己不吃止痛藥就代表病情還好。癌症患者面對疼痛時,若拒絕使用鴉片類止痛藥,不只睡眠、食慾、起居受影響,在旁照顧的家人更是看在眼裡、痛在心裡。
另一方面,有家屬也覺得止痛藥能不吃就不吃,結果就是病人一痛起來,病患和家屬開始心急,甚至認為醫師沒能控制病情,導致醫病間信賴感被破壞,事實上,疼痛若能控制好,對醫病間信賴感會有明顯好處。
適當用藥 在家照護更安心
王正旭指出,我國7年前就開始引進突發性的疼痛藥物,病患回家若痛到受不了,過去得再跑回醫院一趟,現在有適當藥物可以及時減緩不適,替家屬省掉許多不便,患者也更能安心在家接受照護。而受疼痛所苦的癌症患者,調查發現有10%至15%的藥劑量與實際疼痛情況不符,這些問題都可以與醫生溝通,減輕疼痛不只對生活有益,更緊密扣住醫病間的信任。